下面的主文實錄于我1995年起筆,1997年年初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電腦趣話》一書 。現在,我已把20年前的青年屌絲寫就的這本書中的與互聯網相關的章節,整理成一本在百度閱讀出品的電子書《20年前,屌絲眼中的互聯網》,原汁原味地奉獻給大家,供親們笑話,吐槽。巧合的是,姜洪軍,也就是本人和《財經》記者賀樹龍、新華網記者馮秀民于2014年9月出版的《中國互聯網商業英雄列傳》一書,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該書的后傳,因為這些縱橫于今天中國互聯網江湖中的那些人物的故事,基本上開始于我上一本書所描繪的年代。
為了便于了解時代背景,建議親,在讀下面文字前,先看一下我的上一篇文章:
20年前屌絲眼中的互聯網(1)
好了,下面的文字寫于1995至1996年4月間,原汁原味,未加雕琢:
從字面上看,“病毒”讓人生畏,其實“電腦病毒”只是對危害電腦的一種電腦程序的形象比喻,與人體上的生理疾病毫無關系,但對電腦確影響至深,使電腦不能工作,并出現一些反常行為。
94年國內某用戶的電腦感染一種命叫DABI的病毒1小時后,病毒控制電腦有板有眼的演奏起歌曲,讓人啼笑皆非。它們一曲奏遍,便從頭重來,循環演唱使電腦無法工作。據某高校反映,該校的三個系的電腦網,因感染該病毒,一個月內相繼崩潰,網上信息全部丟失。此病毒在94年廣為傳播,涉及的地區有福建、廣西、湖北、湖南、內蒙、山東、陜西等地區。
山雨欲來風滿樓
說起電腦病毒一詞的起因有一個小故事。本世紀中期,哈佛大學一臺實驗用的大型電腦忽然出現了故障。一名工程師對其進行了檢查,想在復雜的線路和晶體管中找出病因。最后,他從中夾出了一只卡在線路中兩英寸的蛾子,是它造成了故障。此后的一段時間里,電腦工程師每逢遇到電腦出故障時,都戲稱電腦里面有病毒。現在這只有名的蛾子仍保存在弗吉尼亞的一個美國海軍地面裝備計算中心。不過時至今日,電腦病毒不再泛指電腦出現的一切故障,而是特指一種人為設計的旨在干擾電腦正常運行的程序。
50年代后期,Bell實驗室的專家研究出一種娛樂用的CoreWar電子游戲程序,結果這種游戲引起了電腦系統的癱瘓,于是這種游戲沒有被推廣,但其對電腦的破壞作用引起了一些人的興趣。
在美國大學校園里有許多人從事電腦病毒的開發和散播,世界電腦病毒安全協會的資料顯示:從全球范圍來看,電腦病毒數的月增加量與學生的假期有關,在暑期及寒假中,學生有大量的時間玩電腦,電腦病毒的數量也相應明顯地增多。
1977年,美國出版了一部科學幻想小說《青春期》,書中描繪了一種能在電腦之間相互感染的病毒,這種病毒控制了數千臺電腦,向人類挑戰。到了1988年,電腦界的這個幽靈終于來了。這年的一月份,美國年僅23歲的小莫里斯編制了一個名叫“蠕蟲”的電腦病毒程序,然后送進了互聯網中,以閃電戰的方式擊垮了6000多臺聯網的電腦。為了制止事態的惡化,美國國防部不得不親自出馬,成立了電腦病毒應急小組。這一事件影響非常大,被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德國有一個名為Chaos的電腦黑客俱樂部,專門致力于開發電腦病毒及非法闖入有安全防衛措施的電腦系統。Chaos原指混沌學,該學派創始人之一E.洛倫茲曾提出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即在特定環境下,小小的誤差,即可引起災難性的后果。這些黑客們便是出于這種心態而將這個俱樂部命名為Chaos,他們往往通過制造新病毒來炫耀他們的能力。
1989年12月,肯尼亞的一些銀行、公司及國家機關的電腦系統相繼感染了一種病毒并受到破壞。最后經檢驗,發現該病毒來自標有“艾滋病信息庫”的電腦軟盤,軟盤來自巴拿馬一家自稱“西布格公司”,它免費向歐洲、北美、遠東、非洲的一些各大公司和銀行郵寄,截至1989年12月該公司寄出至少1萬張軟盤。隨盤說明介紹該軟盤程序專為艾滋病預防者和醫務人員編制的,使用者可查閱各種有關艾滋病的資料,但它又聲明使用者需向西布格公司支付378美元,否則,屆時程序將自行中斷。但肯尼亞的一些大銀行發現,它不僅僅是中斷這套程序的執行,而且破壞原有的電腦系統。造成很大的損失。此后,英國、南非許多部門的電腦也紛紛罹難。此事引起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關注,經過調查,查明此事系一個名叫鮑勃的美國人所為,最后聯邦調查局以敲詐、勒索的罪名逮捕了他。
由于電腦病毒類似于生物病毒一樣,在電腦之間有著極強的傳染性。這加深了電腦用戶對電腦病毒的神秘感,認為病毒本身蘊含著深奧的技術,同時由于電腦病毒本身具有的破壞性,于是電腦用戶產生了對電腦安全運行性的懷疑,似乎電腦病毒將成為現代電腦的終結者,在電腦領域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此后,電腦病毒如雨后春筍在全球遍地開花,使電腦用戶聞毒色變,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據有關資料介紹:全世界已發現的電腦病毒近4000種,而且還有大批人在暗地里不斷開發一些新病毒,讓電腦用戶防不勝防,電腦病毒象電腦界的一場瘟疫,在全球范圍內的電腦上肆虐。
1992年,一些曾是前蘇聯克格勃成員的工程師揚言要將一些電腦病毒放入一家知名公司的電腦系統中,妄圖借此勒索這家公司一筆,他們開出的價碼是100萬美元。
電腦病毒有一段時期內還被用來保護軟件開發者的版權利益,這些軟件開發人員為了保證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會被非法拷貝,便在其電腦軟件中加入了電腦病毒,理論上講這種病毒在正版軟件合理使用情況下不會發作,而在非法拷貝情況下會造成破壞。但這種病毒就象“漁夫與魔鬼”那個故事里的瓶中魔鬼一樣,一旦它被放出來,制作者就無法對其進行控制了,從而由自衛者的身份轉化為主動出擊的魔鬼。電腦界有一個很著名的巴基斯坦智囊病毒,是巴基斯坦電惱工程師阿維兄弟開發的,其本意是為了追蹤對他們軟件產品的非法拷貝者,主觀上并無惡意。1986年初,他們把這個病毒程序拷貝了一份送給朋友。不久該病毒登陸美國,相繼出現在特拉華大學、匹茲堡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高等院府,并且在傳播過程中被人修改成具有很大的破壞性,開始“亂殺無辜”。
1987年5月,美國羅德島的《普羅威斯頓日報》編輯部儲存在電腦中的文件變成了如下的內容:“歡迎進入土牢,請小心病毒,如需防病毒疫苗,請與我們聯系。某某公司敬上。”有關方面對之進行追查,發現該病毒已廣為傳播,而它本來是一家軟件公司防止非法復制的自衛性病毒,不料在使用過程中背離了其開發宗旨。
94年間,反種族主義斗士--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在競選中獲得了成功,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但在通往成功的最后一階臺階上,曾受到電腦病毒的“阻撓”,因為在最后統計選票的關鍵時刻,出現了電腦病毒干擾的嚴重事件,迫使選票結果推遲了幾天,險些使大選結果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雖然最后經過電腦專家的“搶救”,化險為夷,保住了大選結果。但這一事件的起因:是無意而為還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蓄意破壞,迄今仍是個謎。
在我們國內最早出現的病毒是1989年底在西南某工廠首次發現了的小球病毒,該病毒又被作“圓點”、“乒乓”病毒,由于它是國內首例發現的病毒,因此它還被叫作“001”號病毒,它最早是在西南鋁加工廠的計算中心發現的。由于當時人們對電腦病毒知識還缺乏了解,因此它在國內一度廣泛流行。小球病毒發作時,會在屏幕上出現一個類似乒乓球的的小圓點,不斷地彈跳,干擾屏幕的顯示,并使電腦系統運行速度變慢。小球病毒還有幾種變種:一種是流星病毒,發作時屏幕上出現一顆流星閃過,然后一切正常,每隔15分鐘重復一次;一種是蘋果病毒,在漢字操作系統中,每隔半小時屏幕上出現提示:“我要吃蘋果”,操作者輸入“蘋果請”后便恢復正常。此后,各種電腦病毒在國內電腦上相繼登場,到目前我國已陸續檢測出電腦病毒百余種。
據美國國家計算機安全學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大約四分之一的病毒源于美國;一批知名的電腦病毒來自保加利亞、印度;VIR病毒來自德國。隨著電腦網絡的建立的與發展,電腦病毒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有些國家甚至將其用于現代電子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