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一位美國參議員的辦公室日前發布報告稱,幾乎每一輛使用無線技術的汽車都存在嚴重的安全和用戶隱私問題。該報告總結道,用于防止黑客控制 汽車電子元件的安全措施"沒有連貫性,很隨意",大多數的車商都沒有能夠檢測出問題及快速響應的系統。
馬薩諸塞州民主黨參議員愛德華·馬基(Edward J. Markey)在獲得來自16家汽車公司的詳細信息后發表了上述報告。他指出,"司機變得依賴這些新技術了,但很不幸,汽車公司并沒有做好它們的本分去保護我們免受網絡攻擊和隱私侵犯。"
除了發現車商"明顯缺乏恰當的安全措施來保護司機避免遭到黑客控制汽車或者收集使用司機的個人信息"之外,該報告還對汽車公司追蹤司機的行為,收集、傳輸以及存儲相關信息的行為表示擔憂。
報告發現,車商收集了大量駕駛歷史方面的數據,而且通常是在司機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的。至少有9家汽車公司利用第三方公司來收集汽車數據(這會令消費者更加防不勝防),部分汽車公司還將那些數據傳輸到第三方數據中心。
"這說明,大多數的汽車制造商提供的功能不僅僅能夠記錄駕駛歷史數據,還能夠將那些數據無線傳輸給自己或者第三方。"該報告說道。
車商收集的數據信息包括:司機去過的地方(如常常停留的位置),最近的泊車位置,行駛的距離和時間,輸入導航系統的目的地清單。它們還收集了大量的汽車診斷數據。
該報告的發現依據的信息來源包括寶馬、菲亞特-克萊斯勒、福特、通用汽車、本田、韓國現代、捷豹路虎、馬自達、梅賽德斯-奔馳、三菱、日產、保時捷、斯巴魯、豐田、大眾和沃爾沃。阿斯頓·馬丁、蘭博基尼和特斯拉尚未回應置評請求。
汽車的技術創新正在快速發展:由雷達、激光器和攝像頭驅動的安全特性已經出現在一些車型上,未來也將進入更多的汽車當中;汽車對汽車通信網絡(讓汽車之間共享信息)也有望在不遠的未來面世。
與此同時,將汽車接上互聯網,意味著更多的汽車擁有智能手機式的界面,這在帶來新的應用潛能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固有風險。
去年11月,兩大汽車行業貿易組織–美國汽車制造商聯盟和全球汽車制造商協會–嘗試解決消費者的顧慮,發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將汽車數據用于營銷目的的自愿性隱私原則。那些原則呼吁車商僅收集合法商業用途所需的信息。
上述報告稱,"合法商業用途"這一措辭不夠明確,理應制定明確的聯邦規定來界定什么情況下允許收集數據,怎樣才算是對司機數據的正當利用。
福特和豐田拒絕對該報道發表評論。
美國汽車制造商聯盟發言人韋德·紐頓(Wade Newton)表示,"車商們認為,強勁的消費者數據隱私保護和強勁的汽車安全對于維持客戶的信任至關重要"。他還說,11月發布的規則讓行業積極主動采取措施的一種途徑。
"汽車工程師從設計生產最早的階段就將安全解決方案納入汽車,安全測試也從未停止過。"他說道。
他說,汽車公司將它們的隱私政策公布在各自的手冊和官方網站上,它們"承諾對最敏感的消費者信息提供高度的保護–帶來比其它行業更強勁的保護。"